1909年,美國爬蟲類學家約翰・范・丁柏格(John Van Denburgh),在臺北八里地區發現一種體型嬌小如拇指大的青蛙,並將其命名為臺北赤蛙。臺北赤蛙常見於臺灣西部低海拔沼澤、埤塘、水田或灌溉溝渠等濕地環境,只要有牠在,就能證明當地水質良好,因此被農民認為是水質的守護神。牠的體型大約是2~4公分,背部顏色多為綠色、黃綠色,身體兩側各有2條鮮明的金白線。臺北赤蛙的繁殖期主要在3~8月,這段時間牠喜歡待在池塘、沼澤等有水的地方,非繁殖時期則是躲藏在池塘、沼澤附近的草叢或樹林間。牠們的蛙鳴聲小,也不會大合唱,平時不太會引起大眾的注意。近數十年來,臺北赤蛙數量急速減少甚至瀕臨絕種,本來隨處可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