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我們常聽聞鯨魚或海豚受困於淺灘或岸上,無法自行返回海洋的消息,然而這樣的事件並非是現代獨有。早在漢代,就已經有人們將鯨豚擱淺的事件記錄下來,甚至有些紀錄描寫的十分詳細。像是在明代的《灤(ㄌㄨㄢˊ)志》就記載:「房魚,出海,極大,如房。或隨潮汐陷沙上,土人割脂熬油。」清代《重修臺灣府志》中也曾提到在苗栗的白沙墩發現「雷擊死巨魚二十二尾於沙上」,並形容牠們「頭似豕,魚身、蝦尾……約長三丈有奇。身黑色,聲如牛;來時間隱隱有雷聲,隨潮擱淺……」,都清楚形容了鯨豚的形狀,同時也記載了當時的人們面對鯨豚擱淺的反應。不過當中關於鯨豚擱淺的原因卻不甚清楚,直到近代擱淺事件受到更多注意後,才開始出現如以下的...